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提高患者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执行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大多数手卫生倡议都集中在医护人员、清洁人员等角色上,在医院预防感染与控制工作中,患者手卫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患者手卫生现状
在医疗机构中,患者手上可能带有多种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或多重耐药菌。Istenes等[1]通过对100例患者的手取样发现,入院48小时后有39%患者的手被至少1种病原体污染,8%的患者被2种以上病原体污染。
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项研究(2014年5月)中发现,85%受采访的患者表示在家使用洗手间后会立即洗手,而在医院这一比例仅为69.5%。同样,64.7%的人表示在家吃饭前洗手,而在医院中只有41.4%会在饭前洗手。在《感染控制与医院流行病学》(2014年11月)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在急诊医院病房的几个月里,患者使用洗手间后的总体手卫生率低于35%,早餐前的手部清洁率也低于35%。
影响患者手卫生因素
1、对手卫生知识认知有限
许多患者对手卫生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洗手的正确时刻、洗手的正确方式(如忽略指背、指尖等位置,洗手时间不足等)不能完全了解,从而导致手卫生依从性较低。
2、手卫生设施不完善
手卫生设施不完善也是患者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之一。手卫生设施指洗手需要用到的设施,包括流动的清水、洗手池、水槽、清洁剂、干手设备、免洗手消毒剂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一半的医疗缺乏基本的卫生服务,包括水、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2]。一般来说,住院患者大多数都需要静养休息,或行动不便需坐轮椅,医院常洗手设备的位置及高度、免洗手消毒剂的供应都对患者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执行率有重要影响[3]。
3、手卫生宣教不到位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手卫生教育至关重要。有研究[4]发现,近50%的护士表示自己“有时”会向患者解释手卫生的重要性,85%的护士表示他们会鼓励病人在如厕后洗手,23%的护士表示他们会鼓励病人在饭前洗手,而57%的护士的承认有时忘记鼓励患者洗手。
促进患者手卫生的策略
1、加强宣教
在患者入院时或日常诊疗中,医务人员可以向他们宣教手卫生的重要性,解释洗手的目的,向患者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步骤,并强调需要进行手卫生的重要时刻(如触摸口鼻前、进食前、如厕后等),通过向患者宣教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健康。
2、完善手卫生设施
医疗机构应该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如肥皂、洗手液、免洗手消毒液等。这些设施和用品应该易于获取和使用,并且应该保持清洁和卫生。对活动不便的患者,可以在床旁放置免水洗的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Laura等[5]研究发现,当患者无法使用流动水洗手时,60%的人会选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21%的人会选择消毒湿巾。Stacy[6]等研究发现,在对患者实施手部卫生干预措施后,VRE和MRSA感染率均显著下降,许多患者表示,医务人员应该更多对他们的手卫生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
3、构建手卫生文化氛围
医院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单页等形式,或在宣传栏开设手卫生知识宣传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手卫生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官微、官网等社交媒体渠道,扩大宣传影响力。
4、建立反馈机制
医疗机构可以建立反馈机制,收集患者对手卫生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及完善。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为医务人员推荐的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对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患者的“手卫生时刻”往往容易被忽略。在2012年9月发表在《美国感染控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蒂莫西·兰德斯推荐了以下9个患者手卫生的“时刻”:
患者手卫生的9个时刻
1、使用厕所、便盆或便椅后;
2、检查或治疗结束后返回房间时;
3、进食、饮水、服药或将任何东西放入口中前;
4、手明显脏污时;
5、接触皮肤破损处(如伤口、敷料、管道)或进行护理程序(如透析、静脉药物输注、注射)前;
6、接触IV管或其他管道前;
7、咳嗽、打喷嚏或触摸鼻子和嘴巴后;
8、与访客互动之前和之后;
9、担心手部脏污时。
间隔清洁,让感控更可控。每个人都可以是感控践行者,如果医院中的每个角色都掌握好手卫生的重要时刻,我们也许会在与医院感染的斗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